健康知识
春分宜健脾祛湿平衡体重
3月20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。国家卫生健康委于19日召开“时令节气与健康”主题新闻发布会,介绍春分时节的健康养生知识。
“中医认为,肥胖大多和脾虚湿盛有关,当脾虚时,胃肠吸收的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输送全身,堆积腰腹,形成了大腹便便。”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吕沛宛表示,养成吃动平衡的健康生活习惯是保持健康体重的重要方法,每天要按时吃三餐,多咀嚼,另外睡眠前尽量避免进食。同时,日常工作中要适量运动,开展跳绳、竞走、挥拍等运动,中小学生要做好课间操,上好体育课,适当增加户外的活动时间。
如何使用中医方法平衡体重?吕沛宛建议,一是饮用“黄芽汤”代茶饮,它的组方是茯苓5克、干姜5克、党参10克、炙甘草5克,一起煮代茶饮,能够温阳健脾祛湿,增加活力;二是揉通两个穴,第一是脐旁两寸的“天枢穴”,第二个穴位是在侧腰部凹陷处“带脉穴”,它在脐水平线和腋中线相交的一个点上,它能够促排便和瘦腰,每次按揉3分钟;三是每天早晚做好一套操,双手叠掌,绕脐,顺时针摩腹100圈,同时搭配八段锦,“双手托天理三焦”,能够疏通中焦的湿气。
拥有好的睡眠对身心健康非常重要。“春困是因为人体阳气升发不及,与肝脾功能相关。”中医通过调节人体内在的平衡实现自然睡眠,强调先睡心、后睡目。
一是可以通过吐纳法助眠,闭目,缓缓地吸气,冥想气从骶尾部沿督脉到达头顶,然后慢慢呼气,冥想气从任脉下行到会阴;二是睡前泡脚,睡前泡脚会使气血通达,肌肉松弛,绷紧一天的身心得以舒缓,益于睡眠;三是可以通过食用红枣膏食疗方改善;四是睡前按摩位于耳后的“翳风穴”和“风池穴”之间中点的“安眠穴”。
我国幅员辽阔,地域气候变化较大,比如北方地区春分后仍要注意防止倒春寒现象的发生,特别是昼夜温差大的地方要做好保暖工作。“二月休把棉衣撇,三月还有梨花雪”,民间谚语二月、三月指农历,依时春捂既是防病智慧,更是顺应自然的生存之道。“春捂”应着重捂背、腹、足,但需“上薄下厚”。“春捂”的程度以不出汗为宜,出汗时,人体毛孔打开,外邪容易入侵,增加患病风险。
春季需循序渐进减少衣物,不要急着脱掉厚衣服,尤其是老人、儿童和体质较弱的人群,建议采用“洋葱式穿衣法”,即多穿几层薄衣服,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服;要先减上衣后减下装,长裤最好穿到清明前后,要护好关节;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要重点注意大椎穴部位的保暖,它在颈椎和胸椎之间,当坐下来低头的时候,在颈椎最高点下的凹陷处。
- 上一篇« 体检发现结节?多吃这几种天然“散结”食物
- 下一篇三叶青的功效与作用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