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知识

踏青:与春同行 以使志生

2025-4-11 08:04:43 江西致和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 阅读 26

“清明节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。”这是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对踏青一词的解释。踏青又称探春、踏春、寻春,自古以来一直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春天民俗活动。

踏青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的“祓禊”。“祓禊”在每年春季上巳日进行,上古时代以“干支”纪日,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,谓之“上巳”(即农历三月初三)。而“祓禊”通过香草涂身、洗涤身体以及驱除邪气的仪式,以达到除灾祛病、祈求福祉目的。魏晋时,就把踏青定在了上巳日。之后每年这一天,人们便兴致勃勃地到野外寻芳踏青,在涓涓溪水旁席地而坐,吃着带来的春食春酒,进行荡秋千、放风筝、拔河、斗鸡、戴柳、斗草等活动。那时,文人雅士们还将祭祀活动与曲水流觞、吟诗作赋相结合,使踏青逐渐演变为一种风雅之举。

至唐宋时期,寒食禁火、清明祭扫与踏青游春习俗相互交融。随时代变迁,踏青渐成清明节前后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。春暖花开,在祭祖扫墓、凭吊先人的同时,到户外踏青赏景,感受春天气息,欣赏春光美景,享受户外活动乐趣。杜甫的诗句生动再现了唐代春游的盛景:“三月三日天气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。”几千年来,踏青逐渐成了一种仪式,仿佛只有进行这种仪式,才真正拥有了春天。

古代许多文人都喜欢春游,寻找创作灵感,留下千古名句。“逢春不游乐,但恐是痴人。”白居易的《春游》一诗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。“春日游,杏花吹满头。陌上谁家年少,足风流。”唐代韦庄的《思帝乡·春日游》,如同一幅春意盎然的少女春游图。宋代司马光《游瀍上刘氏园》写道:“日暖孤台迥,露浓幽径微。茅斋举白饮,沙溆踏青归。照水清满眼,穿林香湿衣。莫言春尚浅,已有杏花飞。”描绘了早春时节的山水田园风光,传达了诗人闲适自得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与赞叹。

踏青契合中医学天人合一、春季养阳的观念,御外邪、护五脏。正如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曰:“春三月,此谓发陈,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,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被发缓形,以使志生……”中医认为,春天阳气生发,春气与肝气相通。户外踏青不仅是健身运动,还有助于放飞心情,疏泄肝气。万物生发时节,一起去拥抱春天吧!(郭仲华 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)